文章

Linux内核学习笔记之同步

Linux内核学习笔记之同步

有关并发和同步的基本知识,可见本文以及后续几篇文章,这里不再赘述。

造成并发执行的原因

真并发和伪并发:

  • 真并发:在多处理器的情况下,多个进程(线程)能够在多个 CPU 核心上同时执行。
  • 伪并发:即使只有一个处理器,用户程序也会被调度程序抢占和重新调度,我们可以认为所有就绪的进程都在同时执行,这就是抢占式内核的特性

虽然真并发和伪并发的原因和含义不同,但它们都同样会造成竞争条件,而且也需要同样的保护。

内核中有类似可能造成并发执行的原因。它们是:

  • 中断:中断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刻异步发生,也就可能随时打断当前正在执行的代码。
  • 软中断和 tasklet:内核能在任何时刻唤醒或调度软中断和 tasklet(基于中断),打断当前正在执行的代码。
  • 内核抢占:因为内核具有抢占性,所以内核中的任务可能会被另一任务抢占。
  • 睡眠及与用户空间的同步:进程可能会睡眠(主动放弃 CPU),这就会唤醒调度程序,从而导致调度一个新的用户进程执行。
  • 对称多处理:两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同时执行代码。

中断处理程序中能避免并发访问的安全代码称作中断安全代码(interrupt-safe),在对称多处理的机器中能避免并发访问的安全代码称为SMP 安全代码(SMP-safe),在内核抢占时能避免并发访问的安全代码称为抢占安全代码(preempt-safe)

最开始设计代码的时候就要考虑加入锁,而不是事后才想到。

配置选项:SMP 与 UP

CONFIG_SMP 配置选项控制内核是否支持SMP,CONFIG_PREEMPT 用于配置是否开启内核抢占

如果都开启就要考虑上面的所有情况。

原子操作

原子操作可以保证指令以原子的方式执行——执行过程不被打断。

内核提供了两组原子操作接口——一组针对整数进行操作,另一组针对单独的位进行操作。在 Linux 支持的所有体系结构上都实现了这两组接口。大多数体系结构会提供支持原子操作的简单算术指令。而有些体系结构确实缺少简单的原子操作指令,但是也为单步执行提供了锁内存总线的指令,这就确保了其他改变内存的操作不能同时发生。

原子整数操作

引入了一个新类型atomic_t,用于原子变量,其好处是:

  • 让原子函数能识别并仅接收该类型数据
  • 让编译器做出特殊的优化
  • 在不同体系架构中屏蔽差异
1
2
3
4
5
6
7
8
9
10
// include/linux/types.h
typedef struct {
    int counter;
} atomic_t;

#ifdef CONFIG_64BIT
typedef struct {
    long counter;
} atomic64_t;
#endif

atomic_t 总是32 位的,无关体系架构。而 atomic64_t64 位的,仅在 64 位体系架构中定义。

对原子变量的操作函数定义在<include/asm/atomic.h>中,为体系结构特有,包括初始化/增/减等。一般使用内联(inline)函数的形式,一般通过内嵌汇编指令实现。

能够使用原子操作时就尽量不要使用锁,因为原子操作的性能更好。

32 位版atomic_t的操作函数(64 位版atomic64_t差不多,函数名多了个“64”):

原子操作函数描述
ATOMIC_INIT(int i)在声明一个 atomic+变量时,将它初始化为 i
int atomic_read(atomic_t* v)原子地读取整数变量 v
void atomic_set(atomic_t* y,int i)原子地设置 v
void atomic_add(intij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i
void atomic_sub(inti,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i
void atomic_inc(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1
void atomic_dec(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1
int atomic_sub_and_test(int i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i,如果结果等于 0,返回真;否则返回假
int atomic_add_negative(int i,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i,如果结果是负数,返回真;否则返回假
int atomic_add_return(int i,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i,且返回结果
int atomic_sub_return(int i,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i,且返回结果
int atomic_inc_return(int i,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1,且返回结果
int atomic_dec_return(int i,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1,且返回结果
int atomic_dec_and_test(atomic_t* v)原子地从 v 减 1,如果结果等于 0,返回真;否则返回假
int atomic_inc_and_test(atomic_t* v)原子地给 v 加 1,如果结果等于 0,返回真;否则返回假

使用示例:

1
2
3
4
5
6
7
atomic_t v; // 定义原子变量v
atomic_t u = ATOMIC_INIT(0); // 定义u并初始化为0

atomic_set(&v,4); // 设置为4
atomic_add(2,&v); // 增加2
atomic_inc(&v); // 增加1,用于递增计数器
printk("%d\n",atomic_read(&v)); /* 转为int类型并打印*/

原子位操作

操作函数定义在体系特定的<include/asm/bitops.h>

位原子操作函数说明
void set_bit(int nr,void *addr)原子地设置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(置 1)
void clear_bit(int nr,void *addr)原子地清空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(清 0)
void change_bit(int nr,void addr)原子地翻转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
int test_and_set_bit(int nr,void *addr)原子地设置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,并返回原先值
int test_and_clear_bit(int nr.void *addr)原子地清空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,并返回原先值
int test_and_change_bit(int nr,void *addr)原子地翻转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,并返回原先值
int test_bit(int nr,void *addr)原子地返回 addr 所指对象的第 nr 位

对位的操作看上去简单但其实并不只有一步:

1
2
3
*p |= mask; // 应该展开为 *p = *p | mask
// *p &= ~mask;
// *p ^= mask;

第一步是读取并计算*p | mask,第二步是写入*p,所以该操作是非原子的,中间可以插入其他动作导致结果不正确。比如 arm 会通过关中断的方式将两步合并为原子操作。

为方便起见,内核还提供了一组与上述操作对应的非原子位函数。非原子位函数与原子位函数的操作完全相同,但是,前者不保证原子性,且其名字前缀多两个下划线(如__test_bit())。如果你不需要原子性操作(比如说,你已经用锁保护了自己的数据),那么这些非原子的位函数可能会执行得更快些。

禁止抢占

首先只考虑伪并发问题,如果数据是每个 CPU 唯一的,就不需要考虑多 CPU 并发时的同步问题。

只要禁止进程的调度,也就是关闭内核抢占功能,就能解决伪并发的同步问题。

函数描述
preempt_disable()增加抢占计数值,从而禁止内核抢占
preempt_enable()减少抢占计数,并当该值降为 0 时检查和执行被挂起的需调度的任务
preempt_enable_no_resched()激活内核抢占但不再检查任何被挂起的需调度任务
preempt_count()返回抢占计数

具体实现中,preempt_disable() 函数会调用 local_irq_disable() 函数来禁用本地 CPU 的中断,并将当前进程的 preempt_count 值加 1。preempt_count 表示当前进程的抢占计数器,当该值大于 0 时,表示当前进程不可被抢占。当调用 preempt_enable() 函数时,会将 preempt_count 值减 1,当 preempt_count 值为 0 时,表示当前进程可以被抢占。

根据原理可知以上接口可以嵌套使用(嵌套的意义在于编程时无需考虑父层是否已经调用了 disable 进入了临界区,使得临界区创建可以更加随意),但 enable 和 disable 要一一对应。

1
2
3
preempt_disable() ;
/* 临界区 */
preempt_enable();

get_cpu()实现了对上述函数的封装,它会关闭内核抢占并返回当前 CPU 号。适用于每个 CPU 都有独立的相同类型的变量(比如放在一个数组里),实例可见本文

1
2
3
4
5
6
7
int cpu;
cpu = get_cpu();/*获得当前处理器,并禁止内核抢占,相当于加了锁进入临界区*/
// 对本CPU对应的对象进行访问修改等操作,如:
my_object[cpu]++;

printk("my_object on cpu-%d is %lu\n", cpu, my_object[cpu]);
put_cpu(); /*激活内核抢占*/

自旋锁 spinlock

Linux 内核中最常见的锁是自旋锁(spinlock)。自旋锁最多只能被一个可执行线程持有(只有一个线程能进入临界区)。

自旋锁方法

自旋锁相关方法定义在<include/linux/spinlock.h>

方法描述
spin_lock()获取指定的自旋锁
spin_lock_irq()禁止本地中断并获取指定的锁
spin_lock_irqsave()保存本地中断的当前状态,禁止本地中断,并获取指定的锁
spin_unlock()释放指定的锁
spin_unlock_irq()释放指定的锁,并激活本地中断
spin_unlock_irqrestore()释放指定的锁,并让本地中断恢复到以前状态
spin_lock_init()动态初始化指定的 spinlock_t
spin_trylock()试图获取指定的锁,如果未获取,则返回非 0
spin_is_locked()如果指定的锁当前正在被获取,则返回非 0,否则返回 0

示例:

1
2
3
4
5
DEFINE_SPINLOCK(&mr_lock);

spin_lock(&mr_lock);
/* 临界区... */
spin_unlock(&mr_lock);

spin_lock()关闭内核抢占,也就是自旋等待以及处于临界区内时无法被调度,直到spin_unlock(),见本文。这是为了解决伪并发的问题,但无法解决中断抢占。

注意不要嵌套递归使用自旋锁,已经持有锁的情况下请求同样的锁就会发生死锁

自旋锁不应被长时间持有,所以临界区必须很短。正是因为这个特性,自旋锁才可以使用在中断处理程序中(中断处理程序的要求也是尽可能的简短),前提是必须禁止本地中断,禁止本地中断有两个目的:

  • 在中断处理程序中,防止在持有锁时产生中断抢占,抢占的中断也有可能请求该锁,形成死锁(新版本内核不允许中断抢占了,见IRQF_DISABLED 已被移除Linux 的中断可以嵌套吗?
  • 在用户或内核空间进程(或者是中断下半部)中,防止持有锁时被中断,该中断可能也请求该锁,形成死锁

禁止本地中断并使用自旋锁的示例:

1
2
3
4
5
6
DEFINE_SPINLOCK(mr_lock);
unsigned long flags;
// 该函数封装了禁止本地中断操作
spin_lock_irqsave(&mr_lock, flags);
/* 临界区... */
spin_unlock_irqrestore(&mr_lock, flags);

调试自旋锁

配置选项 CONFIG_DEBUG_SPINLOCK 为使用自旋锁的代码加入了许多调试检测手段。激活了该选项,内核就会检查是否使用了未初始化的锁,是否在还没加锁的时候就要对锁执行开锁操作。在测试代码时,总是应该激活这个选项。如果需要进一步全程调试锁,还应该打开 CONFIG_DEBUG_LOCK_ALLOC 选项。

自旋锁和下半部

同 CPU 下共享的情况:

  • 下半部和进程上下文共享:使用 spin_lock_bh() 禁止下半部抢占。
  • 下半部和中断处理程序共享:使用 spin_lock_irqsave() 禁止中断抢占和调度,和上面进程和中断处理程序共享的情况一样。

不同 CPU 下并发的情况:

  • 同类的 tasklet 不可能同时运行(回忆下tasklet-检测和处理,运行 tasklet 服务程序前会检查是否有其他 CPU 正在运行相同的程序,如果是会直接跳过),所以对于同类 tasklet 中的共享数据不需要保护
  • 不同类的 tasklet 间共享时,只需使用普通自旋锁spin_lock()(回忆下 tasklet 在同一是以链表形式串行执行任务的,在同 CPU 上不可能相互抢占,无需禁止中断)
  • 同类的软中断可以同时运行(在不同 CPU 上),需要使用普通自旋锁spin_lock()
  • 不同类的软中断可以同时运行(在不同 CPU 上),但不能在同一 CPU 上相互抢占,所以也使用普通自旋锁spin_lock()

读-写自旋锁

定义在<include/linux/rwlock.h>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typedef struct
{
    arch_rwlock_t raw_lock;
#ifdef CONFIG_GENERIC_LOCKBREAK
    unsigned int break_lock;
#endif
#ifdef CONFIG_DEBUG_SPINLOCK
    unsigned int magic, owner_cpu;
    void *owner;
#endif
#ifdef CONFIG_DEBUG_LOCK_ALLOC
    struct lockdep_map dep_map;
#endif
} rwlock_t;

读-写自旋锁需要实现:

  • 读和写互斥
  • 读者之间不互斥
  • 写者之间互斥

读-写自旋锁并不公平,因为允许同时有好几个读者,只有还有读者占用锁,写者就无法使用临界资源。如果读者不断插队,会导致写者饿死。

读-写自旋锁也具备自旋锁的特性:不能用于较长的临界区,可以在中断处理程序中使用。

方法描述
read_lock()获得指定的读锁
read_lock_irq()禁止本地中断并获得指定读锁
read_lock_irqsave()存储本地中断的当前状态,禁止本地中断并获得指定读锁
read_unlock()释放指定的读锁
read_unlock_irq()释放指定的读锁并激活本地中断
read_unlock_irqrestore()释放指定的读锁并将本地中断恢复到指定的前状态
write_lock()获得指定的写锁
write_lock_irq()禁止本地中断并获得指定写锁
write_lock_irqsave()存储本地中断的当前状态,禁止本地中断并获得指定写锁
write_unlock()释放指定的写锁
write_unlock_irq()释放指定的写锁并激活本地中断
write_unlock_irqrestore()释放指定的写锁并将本地中断恢复到指定的前状态
write_trylock()试图获得指定的写锁;如果写锁不可用,返回非 0 值
rwlock_init()初始化指定的 rwlock_t

读/写自旋锁的使用方法类似于普通自旋锁,它们通过下面的方法初始化:

1
DEFINE_RWLOCK(mr_rwlock);

读者:

1
2
3
read_lock(&mr_rwlock); // 判断读者数非-1并增加计数
/*临界区(读者只读)…*/
read_unlock(&mr_rwlock);

写者:

1
2
3
write_lock(&mr_rwlock); // 判断读者数为0,并置为-1
/*临界区(写者可读写)…*/
write_unlock(&mr_rwlock);

死锁示例:

1
2
read_lock(&mr_rwlock);
write_lock(&mr_rwlock);// 持有读锁时获取写锁

信号量 semaphore

信号量见《Operating Systems: Three Easy Pieces》学习笔记(二十五) 信号量

信号量就是锁+条件变量+单值条件,相比于自旋锁的区别是等待“锁”时可以睡眠。

计数信号量和二值信号量

  • 二值信号量:只允许一个锁持有者,value <= 1,可以为负数
  • 计数信号量:允许多个锁持有者,value 可以比 1 大。

Linux 中使用 semaphore 表示计数信号量,使用 mutex 表示二值信号量,本节介绍 semphore

信号量在 1968 年由 Edsger Wybe Dijkstra 提出,此后它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锁机制。信号量支持两个原子操作 P() 和 V(),这两个名字来自荷兰语 Proberen 和 Vershogen。前者叫做测试操作(字面意思是探查),后者叫做增加操作。后来的系统把两种操作分别叫做 down()up()

Linux 也遵从这种叫法。down()操作通过对信号量计数减 1 来请求获得一个信号量(如果变为负数就进等待队列)。up()操作用于释放信号量并唤醒等待的进程。

使用信号量

定义在 <include/linux/semaphore.h>

1
2
3
4
5
6
struct semaphore
{
    raw_spinlock_t lock;
    unsigned int count;
    struct list_head wait_list;
};
方法描述
sema_init(struct semaphore *,int)以指定的计数值初始化动态创建的信号量
init_MUTEX(struct semaphore *)以计数值 1 初始化动态创建的信号量
init_MUTEX_LOCKED(struct semaphore *)以计数值 0 初始化动态创建的信号量(初始为加锁状态)
down_interruptible(struct semaphore *)试图获得指定的信号量,如果信号量己被争用,则进入可中断睡眠状态
down(struct semaphore *)试图获得指定的信号量,如果信号量已被争用,则进入不可中断睡眠状态
down_trylock(struct semaphore *)试图获得指定的信号量,如果信号量已被争用,则立刻返回非 0 值
up(struct semaphore *)释放指定信号量,如果睡眠队列不空,则唤醒其中一个任务

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/*定义并声明一个信号最,名字为mr_sem,用于信号量计数*/
static DECLARE_MUTEX(mr_sem);

/*试图获取信号量,如果信号量被争用,会进入睡眠*/
if(down_interruptible(&mr_sem)){
    // 应该返回0,否则出错
    return ERROR;
}

/*临界区...*/

/*释放给定的信号量*/
up(&mr_sem);

读-写信号量

与信号量的关系和自旋锁与读-写自旋锁关系差不多, 定义在 <include/linux/rwsem.h>

rw_semaphore 结构:

1
2
3
4
5
6
7
8
9
struct rw_semaphore
{
    long count;
    raw_spinlock_t wait_lock;
    struct list_head wait_list;
#ifdef CONFIG_DEBUG_LOCK_ALLOC
    struct lockdep_map dep_map;
#endif
};

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static DECLARE_RWSEM(mr_rwsem);


// 读者:

/*试图获取信号量用于读...*/
down_read(&mr_rwsem);

/*临界区(只读)*/

/*释放信号量*/
up_read(&mr_rwsem);

/*...*/


// 写者:

/*试图获取信号量用于写...*/
down_write(&mr_rwsem);

/*临界区(写者可读写)*/

/*释放信号量*/
up_write(&mr_sem);

读-写信号量相比读-写自旋锁多一种特有的操作:downgrade_write()(也就是持有写锁时转为读锁,由写者变为第一个读者)。这个函数可以动态地将获取的写锁转换为读锁。

互斥体 mutex

目前内核对信号量的用法其实就是允许睡眠的自旋锁而已,但信号量很复杂导致使用起来并不方便,所以引入了更简洁高效的互斥体。

互斥体其实就是二值信号量,也就是 count<=1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// include/linux/mutex.h
struct mutex
{
    /* 1: unlocked, 0: locked, negative: locked, possible waiters */
    atomic_t count;
    spinlock_t wait_lock;
    struct list_head wait_list;
#if defined(CONFIG_DEBUG_MUTEXES) || defined(CONFIG_SMP)
    struct task_struct *owner;
#endif
#ifdef CONFIG_MUTEX_SPIN_ON_OWNER
    void *spin_mlock; /* Spinner MCS lock */
#endif
#ifdef CONFIG_DEBUG_MUTEXES
    const char *name;
    void *magic;
#endif
#ifdef CONFIG_DEBUG_LOCK_ALLOC
    struct lockdep_map dep_map;
#endif
};
方法描述
mutex_init(struct mutex*)初始化 mutex
mutex_lock(struct mutex*)为指定的 mutex 上锁,如果锁不可用则睡眠
mutex_unlock(struct mutex*)为指定的 mutex 解锁
mutex_trylock(struct mutex*)试图获取指定的 mutex,如果成功则返回 1;否则锁被获取,返回值是 0
mutex_is_locked(struct mutex*)如果锁已被争用,则返回 1;否则返回 0

要求:

  • 上锁解锁必须一一对应,上锁者负责解锁,且只在同一上下文中进行
  • 同时只有一个用户可以持有锁
  • 当持有 mutex 时,进程不能退出
  • 禁止递归上锁解锁
  • 不能在中断上下文和下半部使用,因为允许睡眠
  • 只能使用接口管理,禁止直接操作 mutex 结构

打开内核配置选项CONFIG_DEBUG_MUTEXES,可以对 mutex 进行调试,这也是优于信号量的地方。

信号量、互斥体、自旋锁对比

  • 自旋锁:不允许睡眠,短期使用
  • 信号量:计数信号量
  • 互斥体:二值信号量
需求建议加锁方式
低开销加锁优先使用自旋锁
短期锁定优先使用自旋锁
长期加锁优先使用互斥体
中断上下文中加锁使用自旋锁
持有锁时需要睡眠使用互斥体

完成变量

完成变量是没有锁的信号量,可以理解为《操作系统导论》中提到的广播版的条件变量,也就是唤醒时会唤醒所有等待的任务

可以把完成变量理解为一种异步的通知机制,当特定操作完成时广播通知所有等待的进程。因为是广播的方式,而且等待者和通知者一般有严格的执行先后顺序(不会发生同时使用该信号的情况),所以并不需要自旋锁保护内部的信号。

1
2
3
4
5
6
// include/linux/completion.h
struct completion {
    unsigned int done;
    wait_queue_head_t wait;
    // 相比于信号量少了用于保护done的自旋锁
};
方法描述
init_completion(struct completion*)初始化指定的动态创建的完成变量
wait_for_completion(struct completion*)等待指定的完成变量接收信号发信号
complete(struct completion*)唤醒任何等待任务

使用完成变量的例子可以参考kernel/sched.ckernel/fork.c

task_struct 结构中,有一个 completion 类型的 vfork_done 成员,用处是在 vfork 系统调用中,让父进程知道子进程已经释放了共享的内存空间,从而可以恢复执行。详见本文

1
2
3
4
5
6
// include/linux/sched.h
struct task_struct{
    ...
    struct completion *vfork_done; /* for vfork() */
    ...
}

父进程在调用 vfork 时,会通过 wait_for_vfork_done 函数检查 vfork_done 的完成状态,并阻塞自己直到子进程的 do_fork 过程完成(由于 vfork 会让子进程和父进程共享内存,所以子进程运行时父进程必须等待)。

子进程在调用 exec(开始执行) 或 _exit(退出) 时,它会通过 complete 函数设置 vfork_done 的完成状态(此时内存不再共享),并唤醒等待队列中的父进程。

BLK: 大内核锁

注意:大内核锁目前已废弃,这只是一个过渡功能,且已经完成使命。

BKL(大内核锁)是一个全局自旋锁,使用它主要是为了方便实现从 Linux 最初的 SMP 过渡到细粒度加锁机制。

BKL 的临界区是可睡眠的,当持有 BLK 的进程阻塞(无法被调度)时,内核会自动解锁 BLK,当进程被唤醒(可调度)时,内核会重新为 BLK 上锁。防止死锁的发生。

顺序锁 seq

顺序锁,通常简称 seq 锁。是在 2.6 版本内核中才引入的一种新型锁。

顺序锁是一种用于解决读者-写者问题的锁,类似于上文讨论的读-写自旋锁读-写信号量

使用场景:

  • 你的数据存在很多读者。
  • 你的数据写者很少。
  • 虽然写者很少,但是你希望写优先于读,而且不允许读者让写者饥饿。
  • 你的数据很简单,如简单结构,甚至是简单的整型。

如果要写优于读,就要保证写操作无需关心读,随时可直接执行,读操作需要判断是否可读以及读到的值是否正确(随时可能被写者修改)。

定义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// include/linux/seqlock.h

typedef struct seqcount
{
    unsigned sequence;
} seqcount_t;

// 封装了一个自旋锁,无需调用者提供自旋锁
typedef struct
{
    struct seqcount seqcount;
    spinlock_t lock;
} seqlock_t;

Linux 中的实现:

  • 只有写者能获得和释放 lock 自旋锁,读者无需关心 lock,lock 自旋锁用于让写者之间互斥,这是读-写锁的基本要求
  • seqcount 是不断递增的初值为 0 的变量。当写者获得锁时,为 seqcount 加 1;当释放锁时,再为 seqcount 加 1。如果 seqcount 为偶数,表示没有写者正在操作;如果 seqcount 为奇数,表示正在有写者操作(写者临界区内总是奇数)
  • 读者不会修改 seqcount,而是自旋的读取它,当 seqcount 为奇数,自旋等待;当 seqcount 为偶数,则开始读取。(读者和写者互斥,读者之间不互斥)
  • 读者读取结束后再次判断 seqcount,如果 seqcount 和读取前不同,说明至少有一个写者修改了数据,则放弃本次读取,重新回到上步。

示例:

定义一个 seq 锁:

1
seqlock_t mr_seq_lock = DEFINE_SEQLOCK(mr_seq_lock);

写者(和读-写自旋锁类似):

1
2
3
write_seqlock(&mr_seq_lock); // 自旋锁,且会递增seqcount
/*临界区...*/
write_sequnlock(&mr_seq_lock); // 会递增seqcount

读者(和读-写自旋锁有很大区别):

1
2
3
4
5
6
unsigned long seq;
do {
    seq = read_seqbegin(&mr_seq_lock);// 保存读取前的seqcount
    /* 类似于临界区... */
}
while (read_seqretry(&mr_seq_lock, seq))// 判断当前seqcount是否等于读取前的

不同于读-写自旋锁,seq 中读者无法排队,而写者可以排队。读者在尝试获取自旋锁前会判断锁是否被争用(是否还有其他读者或写者占用),如果是,则不会尝试去获取自旋锁。而写者在任何情况下都直接尝试获取自旋锁,若无法获取则排队等待。

实例

Linux 内核学习笔记之定时器和时间管理中提到了使用 seq 锁的例子。在这个例子中写比读更加重要,所以不应该使用读-写自旋锁。

当不支持 64 位原子读取的体系架构读取 jiffies_64 时,实际在汇编指令上是非原子操作,需要加锁保护,这里使用 seq 读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kernel/time/jiffies.c
#if (BITS_PER_LONG < 64)
u64 get_jiffies_64(void)
{
    unsigned long seq;
    u64 ret;

    do
    {
        seq = read_seqbegin(&jiffies_lock);
        ret = jiffies_64;
    } while (read_seqretry(&jiffies_lock, seq));
    return ret;
}
EXPORT_SYMBOL(get_jiffies_64);
#endif

定时器中断会更新 jiffies_64 的值,此刻,需要使用 seq 写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// kernel/time/timekeeping.c
void do_timer(unsigned long ticks)
{
    jiffies_64 += ticks;
    update_wall_time();
    calc_global_load(ticks);
}
...
write_seqlock(&jiffies_lock);
do_timer(ticks);
write_sequnlock(&jiffies_lock);

顺序和屏障

编译器有可能会对代码做优化,导致实际的汇编指令顺序和代码顺序不同。而且现代处理器为了优化其传送管道(pipeline),也会打乱分派和提交指令的顺序。

TODO:关于乱序 CPU 流水线,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说明。

1
2
a=1;
b=2;

对于上述代码,编译后有可能先定义了 b 并赋值,再定义 a,虽然看上去没有影响,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希望严格的执行顺序:

1
2
a=1;
b=a;

此时由于 b 依赖于 a,所以必须严格按照代码顺序在内存中创建对象,一般编译器也绝不会对这样的代码做顺序调整。

屏障(barries)用于保护执行顺序。顾名思义,屏障是无法被跨越的,在屏障后的代码绝不会在屏障之前执行,在屏障前的代码绝不会在屏障之后执行。

屏障分为两种:

  • 内存屏障:可以同时阻止编译器的顺序优化和处理器的执行顺序优化
  • 编译器屏障:只能阻止编译器的执行顺序优化,更加轻量,一般在单处理器情况下使用

内存屏障

rmb()方法提供了一个“读”内存屏障,wmb()方法提供了一个“写”内存屏障。mb()方法既提供了读屏障也提供了写屏障。

read_barrier_depends()rmb()的变种,它提供了一个读屏障,但是仅仅是前后有依赖关系的读操作。对于没有依赖的读,它就是空操作,所以性能可能会比rmb好。(写操作好像没有对于的依赖性屏障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// 载入*pp前必须依赖载入p,载入也就是对应load指令,
// 本例有明确的依赖关系,有屏障作用
pp = p;
read_barrier_depends();
b = *pp;

// 没有明确依赖关系,read_barrier_depends()就是空操作,不起到屏障作用
d = a;
read_barrier_depends();
b = a;

// 如果一定要设立屏障,必须使用rmb()或mb()
d = a;
rmb();
b = a;

示例:

假设有两个核心 CPU-a 和 CPU-b,它们共享一个对象 obj,obj 有两个字段 data 和 ready。CPU-a 要给 obj 赋值,并把 ready 置为 1,表示 obj 已经准备好了。CPU-b 要检查 obj 是否准备好了,如果是就使用 obj 的 data 做一些事情。

原始代码:

1
2
3
4
5
6
7
// CPU-a
obj->data = xxx; // 给obj的data赋值
obj->ready = 1; // 把obj的ready置为1

// CPU-b
if (obj->ready) // 检查obj是否准备好了
  do_something(obj->data); // 使用obj的data做一些事情

增加写屏障:

1
2
3
4
5
6
7
8
// CPU-a
obj->data = xxx; // 给obj的data赋值
wmb(); // 写内存屏障
obj->ready = 1; // 把obj的ready置为1

// CPU-b
if (obj->ready) // 检查obj是否准备好了(先更新了ready)
  do_something(obj->data); // 使用obj的data做一些事情(但此时data还是旧值)

这里的写内存屏障wmb()是为了保证 CPU-a 不会对代码进行重排序,从而使得 ready 标记置位的时候,data 一定是有效的

但是在 alpha 机器上, CPU-b 上的 do_something 可能使用旧的 data(实际执行 do_someting 还是在 ready 判断之后的,但因为 data 是在 CPU-a 上改的,可能 CPU-b 上的 cache 未及时更新,data 的 cache 还是旧值,所以本质就是 cache 刷新指令和 load 指令的乱序以及多个 CPU 拥有各自独立的 cache,不能做到及时更新)。

所以还需要添加读屏障 rmb(),让 cache 刷新操作必定在 data 被使用前执行,保证 data 的值必定是新的。

增加读写屏障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// CPU-a
obj->data = xxx; // 给obj的data赋值
wmb(); // 写内存屏障
obj->ready = 1; // 把obj的ready置为1

// CPU-b
if (obj->ready) // 检查obj是否准备好了(先更新了ready)
{
  rmb(); // 读内存屏障
  do_something(obj->data); // 使用obj的data做一些事情(此时保证读到最新值)
}

编译器屏障

barrier()方法可以防止编译器跨屏障对载入或存储操作进行优化。

smp_rmb() 等系列宏提供了自适应的屏障,在对称多处理器(SMP)上提供内存屏障,在单处理器(UP)上提供编译器屏障

屏障描述
rmb()阻止跨越屏障的载入动作发生重排序
read_barrier_depends()阻止跨越屏障的具有数据依赖关系的载入动作重排序
wmb()阻止跨越屏障的存储动作发生重排序
mb()阻止跨越屏障的载入和存储动作重新排序
smp_rmb()在 SMP 上提供 rmb() 功能,在 UP 上提供 barrier() 功能
smp_read_barrier_depends()在 SMP 上提供 read_barrierdepends()功能,在 UP 上提供 barrier()功能
smp_wmb()在 SMP 上提供 wmb0 功能,在 UP 上提供 barrier()功能
smp_mb()在 SMP 上提供 mb()功能,在 UP 上提供 barrier()功能
barrier()阻止编译器跨屏障对载入和存储动作进行优化

参考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

© Kai. 保留部分权利。

浙ICP备20006745号-2,本站由 Jekyll 生成,采用 Chirpy 主题。